“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
這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確實不少家長情急之下會打罵“不聽話”的孩子,甚至覺得還挺管用。
但真是如此嗎?
前段時間,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談到了這個話題:
“我接診的病患之中,很多家長都能做到心平氣和、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訓練,因此孩子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不乏有些家長操之過急,一旦孩子完成不了目標行為,就對孩子打罵。
比如,有的家長發現自己叫五六遍孩子也沒有反應,可當拿起棍子走過去,孩子就馬上有了回應??吹搅诉@樣的‘進步’,家長就經常用打、罵、嘮叨的錯誤方法來讓孩子配合。殊不知,長期以往,哪怕是輕度自閉癥孩子,等上了小學、中學,也會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
其實,應對自閉癥孩子的問題行為,家長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絕對不許打罵;其次,學習‘懲罰’的方法?!?/span>
有什么行之有效的高級“懲罰”方法?
你真的懂得“懲罰”孩子嗎?
第一招 消退
消退是在ABA用得最多的“懲罰”方式,原理是斷掉問題行為和后效之間的聯系,從而消退孩子的不良行為。
問題行為實際是一種孩子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溝通方式。
直接搶手機和通過恰當的方式詢問媽媽是否可以玩手機,從功能上來說,都是為了得到手機。
因此,我們先確定一個強化目標:通過恰當溝通才能得到手機。除此之外,想通過搶、哭鬧等來獲得手機的問題行為全部消退,即將這些行為和得到手機的后效之間的聯系完全斷掉。換句話說,就是不要讓孩子“得逞”。
第二招 自然結果懲罰
當家長“懲罰”孩子時,孩子可能會把家長和厭惡刺激(帶來不好影響的因素)配對起來。
比如,如果媽媽經常打罵孩子,爸爸基本不會,那孩子可能會害怕、討厭媽媽,而更喜歡爸爸。這就意味著孩子把媽媽和厭惡刺激配對了起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自然結果懲罰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即家長不干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自然得到一個不好的結果。換句話說,讓他“自作自受”。
我接觸過一個自閉癥孩子小A。他很喜歡喝牛奶,媽媽多次讓他喝牛奶時雙手端著杯子,以防牛奶灑出,但小A一次也沒聽進去,媽媽也沒有去責罵懲罰他。
第三招 邏輯結果懲罰
邏輯結果懲罰是指由家長制定與孩子的行為有邏輯關系的結果。
舉個例子:媽媽告訴小B吃完東西后要把盤子送回廚房,但是小B每次都忘記。媽媽為了預防這個不好的結果,就給小B制定了一個規則:“因為你吃完東西沒有把盤子送回廚房,所以你以后都不能將食物帶離廚房?!?/span>
邏輯結果懲罰一般適用于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因為只有他理解這個世界是有規則性的,才會去遵守家長制定的規則。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較弱,無法理解規則,無法理解行為和后果之間的邏輯關系,那就不會有效果。
第四招 反應代價
指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反應時,扣除孩子原來擁有的某些強化物,以減少不當行為發生的頻次。
例如——
寫作業之前,小C媽媽告訴他,如果他認真寫完作業,就能玩十分鐘。但小C完成作業之后,媽媽卻發現他字跡潦草,還因為馬虎寫錯了很多。于是,媽媽提醒他重新寫,之后小C非常不服氣和不情愿地把作業又重新寫了一遍。
這時,媽媽就可以說:“小C,你今天作業寫完了,很棒。但是不太認真,還頂撞媽媽,所以只能玩5分鐘?!?/span>
第五招 暫時隔離
暫時隔離指孩子出現一些沖動性的、難以控制的行為時,家長把他“晾”在一邊,讓他獨自冷靜反思。
比如,幾個孩子正在一起做手工,小D非常喜歡手工,但期間他搶了其他孩子的東西,于是家長/老師就把小D調離了這個小組,讓他去隔壁桌坐著,告訴他:等你冷靜下來,才可以繼續加入這個活動。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