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社會善意,包容生命差異,這個世界將會更美麗!”——林正盛(P13)
我們的孩子:星兒
“我們的孩子很特別,男的帥女的美,他們很單純、很直接、很敏感、很善良,只不過在他們出生時,老天爺好像跟他們開了個玩笑,忘了打開他們心里某個開關,使得他們天生不愛看人,不喜歡和別人目光交接,給人一種不太理人、對人反應冷淡、沒有感情的感覺。其實他們不是沒感情,只是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用目光、語言、肢體表達感情,而是用他們的畫、音樂,用他們的創作作品表達感情。”——韓淑華(P5)
這些特別的孩子,通常被稱為“自閉兒”。但是,這些孩子的媽媽們大都不喜歡這個名稱,而以“星兒”稱呼他們的孩子——“意指這些孩子與生俱來無法懂得我們正常人的行為模式,而我們正常人也無法了解他們。……雙方仿佛隔著遙遠的距離,而他們就像在天邊閃爍的美麗星星。”(P4)
在機緣巧合之下,本書的作者林正盛認識了這樣一群特別的孩子,經過了長時間的接觸和了解之后,被其特有的美麗生命打動,拍攝了展現他們獨特的生命面貌的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林正盛強調說:“這部紀錄片不是關懷弱勢,因為他們絕非弱勢。他們擁有和正常人一樣的聰明才智,且擁有單純清澈的生命本質。這部紀錄片是要探索人類生命的差異性,經由了解而能尊重,欣賞生命的多元樣貌。”(P11)
每個人都有自閉的部分
“若是有你佇我的生命
我就永遠不驚惶
風雨那呢大
曠野這呢闊
有你同在無搖搓
若是有你佇我的生命
我就永遠不孤單
……”
這首單純美好的歌,作者是一個叫李柏毅的少年。他平時拙于言語表達,在打過招呼、擁抱過后大多時候沉默著。然而,當他自彈自唱起來,那神采卻帶有幾分歌手貓王的魅力。此外,他在繪畫上也有很高的天賦,2009年還在溫哥華領取過國際天才畫家的榮譽。
誰又想到,這個才華橫溢、富有藝術氣質的少年,竟是人們說的“自閉兒”——光是學說話就學到了七歲,而且在文法上還不完整。Autism,在臺灣被翻譯為“自閉癥”,大陸則稱作“孤獨癥”。對于這種負面的翻譯,柏毅的哥哥柏雄激烈地表示反對:“不要說他們是Autism,而是說他們有Autism,因為他們跟我們一樣,首先是個人,然后才是有Autism的人。就好像我們得了肝病,不會說他是肝病,而是說他有肝病。”(P29)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內在或多或少都有“自閉”部分。又有誰會向他人完全敞開心扉,就像房龍所說的:“我一旦要暴露有關我的過去的隱私細節,我就該自愿在梅西百貨公司一家分店的櫥窗里脫光衣服了。”(《致天堂守門人》)
另一方面,一些表面看上去很活躍的人,不見得內心就很開放。如契科夫筆下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警官,對一條咬傷人的狗的態度幾度變易:“我要拿點顏色出來叫那些放出狗來闖禍的人看看!”“席加洛夫將軍家的?……它怎么會咬你的?難道它夠得到你的手指頭?”“將軍家里的狗都是些名貴的、純種的狗;這條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東西!……你,赫留金,受了苦,這件事不能放過不管。”“這條小狗怪不錯的。……挺伶俐。……一口就把這家伙的手指咬破了!”(《變色龍》)
如果我們哪一天在大街上遇到這樣的人,一定為覺得再“正常”不過。但是,對于“星兒”,人們常常會投去異樣的目光——這孩子是不是有點“不正常”?實際上,變色龍的問題要比星兒的問題嚴重得多。
前者雖然表面活躍,卻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后者雖然不善言辭,卻用藝術表達了純粹的自己。后者只是不善于用某些方式表達自己,但是前者卻是刻意隱藏起真正的自己。相比較而言,前者的“自閉”程度要高的多!柏毅用數倍于人的毅力,克服了一道又一道普通人難以想象的關卡,讓自己的生命煥發出獨特的光彩,溫暖了很多人的心。相比之下,要“變色龍”學會坦誠,不見得會容易多少,說不定還更困難。
因此,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究竟是什么?真正需要導正的又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反思的問題,而不能只是想當然地下判斷。
因材施教,綻放五彩青春
星兒們特殊的成長經歷,同時也給我們反思現行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在流行的觀點看來,教育的雙方是直接明了的:老師是教導者,學生是學習者;老師的任務是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是接收知識。但是,對“星兒”的教育過程卻明顯動搖了這些看法。
對星兒的教育過程,很多時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理解這些孩子特別的言行;學習與他們交流;學習挖掘他們的特殊才能。這一點無論是星爸星媽們、繪畫老師韓淑華、還是星兒的“林大哥”,都有深刻的體會。
星爸星媽們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特地去參加了各種課程、翻閱相關資料、和其他父母交流帶孩子的感受和經驗;林正盛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展開了解星兒的“神秘探險”,最后還和三個星兒成了“忘年交”;韓淑華老師則用繪畫和星兒交流,幫助他們開發自己的藝術潛能。
回看“正常的”孩子所受的教育,從小就被父母放進繪畫、音樂、書法等各種培訓班,被老師鼓勵考更高的分數。卻鮮有人真正關心他們真正的興趣、才能乃至于天賦的所在。其長大后所取得成就,在某些方面未必如一些星兒。
正如林正盛所說:“只有尊重欣賞生命的差異性,才能導引出生命潛能的真正學習,不止是這些特別的孩子,一般的孩子不也是如此嗎?”(P12)
摘星之旅:讓星光環繞
其實,只要持一顆善意理解的心,星兒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只要給予足夠的關懷和耐心,就能“摘”到這些漂亮的星星,讓他們在我們的手心里、在我們的身邊環繞,感受他們獨特的光芒。
韓老師不只一次說道:“面對我們這樣的孩子,是需要時間等待的,給他們時間慢慢學習,他們不會讓你失望,回饋給你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驚喜!”(P12)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